吡虫啉与仲丁威结合使用可有效杀死水稻上的蓟马,有助于保护嫩叶,并限制损害农作物的病毒的传播。请参阅以下文章了解更多信息。
蓟马是水稻上最危险的害虫之一,特别是在秧苗期和分蘖期。当前,许多单一成分的农药因抗药性问题而效果不佳,将噻虫啉(Imidacloprid)与苯氧威(Fenobucarb)联合使用防治水稻蓟马的方案,正受到越来越多农户的信赖。那么,这两种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是什么?如何合理搭配才能达到最佳防治效果?Sataka 将在下文中为您详细解析。
蓟马(学名:Thrips)是一种极小的昆虫,体长仅约 1 毫米。由于体型微小、善于藏匿在水稻叶鞘和嫩芽中,早期肉眼极难发现。蓟马主要通过刺吸叶片细胞液,尤其是嫩叶和刚长出的叶尖来取食。
蓟马的危害不仅表现在导致叶片枯萎或叶尖变形,还会严重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。当密度高时,水稻可能出现叶片卷曲、失绿、生长缓慢,甚至不分蘖或分蘖弱,直接影响产量。
更为危险的是,蓟马生命周期短、繁殖快,若长期使用单一药剂极易产生抗药性。它们多在高温、干燥、少雨的环境中大量繁殖,这恰恰与水稻分蘖、抽穗阶段的气候条件相吻合,防治难度更大。
水稻蓟马
仅使用一种杀虫剂——无论是内吸型还是触杀型——通常只能作用于蓟马生命周期中的某一阶段。而蓟马的生命周期极短,涵盖卵、幼虫和成虫等多个阶段,若未在正确时间点和对应机制下施药,极易出现漏杀现象。
结合多种有效成分可以扩大杀虫谱,针对蓟马在不同发育阶段进行多角度打击。同时,这种方式还能延缓抗药性的产生,这对实现可持续害虫管理具有关键意义。
尤其是噻虫啉(Imidacloprid)与苯氧威(Fenobucarb)的组合,在作用机制和杀虫速度上互为补充,是一对高效协同的理想搭配。
吡虫啉和仲丁威的组合
噻虫啉属于新烟碱类(Neonicotinoid)杀虫剂,是一种具有高度内吸性的有效成分,能轻易渗透植物组织。喷施后,该成分可通过叶片和根系吸收,并在植株内部传导至茎、嫩芽和叶鞘,实现从内部杀虫的效果。
作用机制:噻虫啉通过与昆虫神经系统中的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(nAChR)**结合,扰乱神经信号传导,使蓟马麻痹并最终死亡。
优点:
有效成分吡虫啉
苯氧威(Fenobucarb/BPMC)属于氨基甲酸酯类(Carbamate)杀虫剂,主要通过接触毒或经口毒杀死蓟马,当蓟马取食已喷药的叶片时也会中毒死亡。
作用机制:苯氧威通过抑制昆虫体内胆碱酯酶(cholinesterase)的活性,导致其中枢神经系统紊乱,引发抽搐并迅速死亡。
优点:
将这两种有效成分联合使用,比单独使用具有更显著的优势:
节省成本
为确保噻虫啉(Imidacloprid)+ 苯氧威(Fenobucarb)混合使用时达到最佳效果,必须严格遵循以下推荐比例与喷洒时机:
推荐配比:
喷洒时机:应在刚发现蓟马危害初期(如叶片轻微卷曲、叶尖出现银白斑点)立即施药。最佳喷药时间为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段,此时蓟马活动最频繁,防效更高。
喷雾技术:建议使用细喷嘴以提高覆盖率,重点喷洒于嫩芽、叶鞘及叶背面——这是蓟马常隐藏的区域。
重复喷洒:若蓟马密度较高,可在5–7天后重复一次喷药。
交替使用建议:为了延缓抗药性,应与其他作用机制不同的药剂轮换使用,如 Spinetoram(螺虫乙酯)、Abamectin(阿维菌素)、Dinotefuran(呋虫胺)等。
应与活性成分阿维菌素轮换使用。
尽管防治效果显著,但在使用蓟马混合药剂时仍需特别注意以下几点:
使用活性成分时请戴上手套。
总而言之,将噻虫啉(Imidacloprid)与苯氧威(Fenobucarb)联合使用防治水稻蓟马,不仅能实现快速、彻底灭虫,还可有效延缓抗药性产生,保障整季水稻健康生长。在当前气候多变、病虫害频发的背景下,这一方案已被众多农业技术人员广泛推荐推广。
如果您正在寻找高效、正规、值得信赖的蓟马杀虫药,欢迎立即访问 Sataka.com.vn,由我们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为您提供专业建议和实惠方案。